
2018年7月17日 陜西日報 第5版
監管污染企業,實現實時數據采集;查看污染源情況,實現在線清晰監控;發生環境事故,一鍵定位后,應急物資、人員、處置方式一應俱全;依靠數據處理,讓環評更加精準科學……一想起智慧環保綜合平臺在環境監管、污染防治、城市發展中正在發揮以及將要發揮的作用,省環保集團副總經理、陜西環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建文就很激動。
今年1月,由省環保集團負責建設的商洛市智慧環保綜合平臺正式投運,標志著我省有了首個綜合性的環保大數據智能平臺。“以往環保系統也有不少大氣、水體等方面的信息化平臺,但多限于業務平臺,我們這次建設的數據平臺,則側重于實現監測、監管、環境分析的數據交互綜合應用。”7月6日,趙建文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智慧環保綜合平臺不僅在當下的污染防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在未來的環評工作、城市產業布局、規劃發展等方面也將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
打通數據“孤島” 讓污染無處藏身
7月5日15時,在商洛市商丹工業園區比亞迪實業有限公司廠區排污口,經過處理的污水流過長約20米的河道后直接匯入丹江。此時位于商洛市環保局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顯示屏上,實時監測的數據顯示這一出口點此時的COD(化學需氧量)值為每升47毫克,氨氮含量為每升0.78毫克。
這正是商洛智慧環保綜合平臺后臺數據高速運轉的結果。商洛作為國家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地,保證一江清水送北京是重中之重。此次建設智慧環保綜合平臺,商洛就對這些風險源實施了更密集的視頻監控布點。
目前,商洛智慧環保綜合平臺包括196個視頻監控點,后期還將接入國家和省級已建成運行的自動監測站數據,逐步形成信息要素完整的生態環保大數據平臺。
“像比亞迪這樣的重點風險源,一般都會在廠區設置4到5個監控點,包括高空瞭望點、在線監測房、廠區內排污口、出廠排污口等主要環節都會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實現對企業污染源排放全過程、全周期的實時監測。”商洛市環境監察支隊監督檢查科副科長賈玉龍說。
環境監管,首要的就是對各類污染防治進行源頭監管。但商洛全市只有60名環保一線執法人員,1人要監管3家大型企業,加上山大溝深,往往檢查1家企業路上往返就得兩三個小時。人手少、監管范圍有限、監管處罰時效性差等,成為商洛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而智慧環保綜合平臺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以前,需要環保人員不定期去企業檢查抄表,如今有了在線監測系統,可以通過高清探頭查看企業排放情況,也有相應數值實時反饋企業排污情況,取證更加有利。”賈玉龍說。
除了對污染源的監管更加及時準確,智慧環保綜合平臺對城市環境的監管也更加便捷、高效。
在商洛市智慧環保綜合平臺的網格化環境監管系統內,縣、鎮、村三級網格員的信息全部錄入,形成全市7個縣(區)、98個鎮(街道辦)和1281個行政村的三級網格體系。一旦網格員日常巡檢發現任何環境問題都能及時通過手機APP上傳信息,便于環境監管人員隨時派送問題清單。
“相較以往,如今我們的‘眼睛’多了,能夠及時發現并處理問題,極大地縮短了問題處理時限。”商洛市環保局局長劉福明說,平臺的啟用實現了執法巡查、綜合管理與決策層面的信息共享集成,有力推進了環境監管的精準化。
設置應急預案 讓處置科學有效
如果說對污染源的監測、監管主要解決的是環境保護中的前端問題,那么平臺中應急系統則解決的是環境突發事件的事后處置問題。這點在商洛尤為突出。
“商洛全市有130座尾礦庫,占全省總量的52%,每天還有近800輛危化品車輛穿境而過,22家較大的危化品企業,環境安全壓力較大。要保護丹江不受污染,對這些污染源的監管是重中之重,對他們的事后應急處置也是重點考慮的內容之一。”劉福明說。
以往,一旦發生環境污染事故,往往是交警部門通知環保部門,環保部門再派出人員趕赴現場,進行風速、河流流速、危險品等的測定、辨識,再根據相應情況上報上級進行應急事故處置。“別的還好說,但危化品該如何處置?不同的危化品如果處置不當,結果反而會適得其反。”賈玉龍說,此次智慧環保綜合平臺建設中,應急系統這部分增加了知識庫、模型模擬處理的功能。
記者在商洛智慧環保綜合平臺上看到,隨機點開一個監測點位,采樣時間、污染源指數等指標每5分鐘更新一次,還可以通過柱狀圖和折線圖來查看某個區域的環境質量狀況及趨勢。一旦有地方發生環境污染事故后,只需在應急系統點開事故所在地的地理位置,距離最近的應急物資、應急人員等詳細信息便會自動生成。
應急系統還有一款模擬軟件,根據執法人員測定到的風速、河流流速等,模擬出污染物一定時間段之后的污染擴散狀態、輻射范圍。一旦發現污染范圍會影響到周邊居民,便可提前進行人員疏散。同樣,執法人員在現場確認完危化品后,便可通過手機端在該系統查詢到危化品的處置方式、應急預案等信息,為爭分奪秒地應急處置節省時間,避免誤判、延判。
實現數據交互 讓生活更加美好
如果說智慧環保綜合平臺當下發揮的是污染防治監控、應急救援處置作用,那么不遠的未來,它的作用將不止于此。
“數據就是‘金礦’。我們通過綜合平臺的數據和歷史數據積累,全方位收集環境監測、監督、管理中使用的各類基礎、背景、業務類數據,并對其進行加工分析,依據它,可以為環境監管、規劃、治理等提供大數據服務。”一直參與環保綜合平臺建設的陜西環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洪林說。
在洪林看來,智慧環保綜合平臺可以查詢到企業的排污情況、污染超標情況、是否有環保違法等信息,這些可以作為企業失信懲戒機制的重要依據。企業一旦有環保違法,處罰后的信息將定期上傳至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銀行將對環保信用不好的企業限制貸款,從而倒逼企業實現綠色、清潔生產。
同時,環保部門也可以依據掌握的數據分析,根據當地的環境承載力優化產業布局。比如某地大氣承載力有限,就不能再批建涉氣類企業;某地水環境質量承載力有限,就不適合批建涉水類企業。“這將大大改變我們當前的環評模式,讓環評工作更科學、精準,讓產業布局更合理、優化。這已不僅僅是環保的問題,還關系到城市規劃、城市建設的問題。”洪林說。
既然數據是根本,那么若想智慧環保綜合平臺運用得好,就要將有關環保方面的數據統一匯總,運算才能更精準。洪林坦言,相比目前的數據仍以環保部門為主,下一步打通各相關部門的環保數據,還需要政府統籌實施。
當前,除了商洛外,由省環保集團牽頭,延安、銅川、咸陽等地的智慧環保綜合平臺也在穩步推進,為建立我省的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奠定基礎。值得一提的是,商洛市已經將城管等部門的數據與環保數據實現共享,下一步還將納入林業、水利、國土等方面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大數據,為全市的污染防治、城市建設提供更好的服務。(本報記者 喬佳妮 見習記者 鄔正鵬)
COPYRIGHT ? 2015 陜西環保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技術支持:陜西環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
陜公網安備 61019002000347號 陜ICP備15009596號-1